2440家公司7万亿元库存 房地产占比逾四成 |
house.hangzhou.com.cn 2021-01-16 07:27:18 星期四 来源:证券日报 |
《证券日报》记者整理统计数据发现,截至4月25日,有2440家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存货,合计数额高达7万亿元。其中,有12家公司存货超千亿元。记者发现,在存货过千亿元的公司中,大多是房地产行业或包含房地产业务的上市公司。 对此,有市场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来说,存货高并非坏事,由于存货中包括土地和已卖房等资产,因此,存货高反而代表公司未来有发展。 7万亿元库存房地产占四成 数据显示,在可对比的存货数据中,从2014年至2016年这三年里,2440家上市公司的存货处于逐年上升趋势,分别为5.74万亿元、6.53万亿元、7.4万亿元。其中,房地产行业上市公司2016年的存货占比逾四成。 《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在上述公司中,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存货一直高居不下。对比已披露房地产企业2014年至2016年存货的总和可知,存货分别为2.17万亿元、2.87万亿元、3.32万亿元。相比于2015年,已披露的房地产企业2016年存货同比增长约有16%。 另有统计数据显示,在2016年,有12家上市公司的存货高达千亿元以上,而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就能占据“半壁江山”。 统计数据显示,在房地产行业中, 绿地控股、万科A、 保利地产这三家房产巨头存货分别为4845.33亿元、4673.61亿元、3033.04亿元,瓜分了存货榜第二名至第四名。此外, 华夏幸福和 招商蛇口也因存货过千亿元而分别位居第七名和第十二名。 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存货居高问题,有市场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分析,房地产存货高并不代表公司有问题。由于房地产存货包括,在建工程、已完工未结算房产、土地等多种因素,因此,房地产公司有行业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 从数据中,《证券日报》记者发现,在上述存货达千亿元级别的房地产上市公司中,除招商蛇口2016年的存货比2015年的减少了71.93亿元外,其余5家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存货皆有上涨。 据上述市场人士分析,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存货高并不代表公司危险,对于知名房地产公司来说,其手中的房子并不愁卖。当然要看其房子建筑的地点和公司知名度等等各种因素来衡量。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位居存货榜榜首的 中国建筑之所以存货高达4942.69亿元,其中,大部分也是来自于房地产业务。 从中国建筑存货明细表可见,公司半数存货来自于“房地产开发成本”科目,金额高达2586.92亿元;此外,“已完工未结算”科目中的存货金额高达1646.54亿元;“房地产开发产品”科目中的存货金额也高达576.5亿元。 此外,《证券日报》记者还发现,除中国建筑外,上述12家存货过千亿元的上市公司中也有部分公司同时经营房地产业务。 5大行业“去库存”显效 《证券日报》记者整理统计数据发现,与房地产行业存货增加不同的是,此前被高库存困扰的钢铁行业、纺织服装业、家用电器行业、批发和零售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水行业5大行业2016年的存货皆出现下滑。 从目前披露的统计数据来看,钢铁行业2016年存货合计为958.64亿元,比2015年的1517.42亿元同比下降36.82%; 纺织服装业2016年的存货合计为528.19亿元,比2015年的843.39亿元同比下降37.37%; 家用电器行业2016年的存货合计为471.87亿元,比2015年的806.29亿元同比下降41.48%; 批发和零售业2016年的存货合计为2837.39亿元,比2015年的3468.62亿元同比下降18.2%;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水行业2016年的存货合计为423.02亿元,比2015年的589.14亿元同比下降28.2%。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去库存的行业中,钢铁行业的去库存和去产能为整个行业带来新的生机,钢铁价格也随之上涨。 此外,有纺织服装业上市公司相关负责人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纺织服装业的库存减少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企业摒弃了以往的大订单走规模的销售方式,改为现如今的小订单、多设计的销售方式,导致整个行业的库存较以前年度来说出现大幅下降。 虽然也有其它行业在去库存,但从目前披露的数据来看,也有部分行业的库存出现上涨,如化工行业、汽车行业、医药生物行业等皆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
作者: 编辑:张占军 |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